现在位置:慧光网首页 >>> 婴幼儿启蒙
  这是一个快乐的营地;这是一个五彩的乐园;每一个走进才艺大本营的孩子,在这里将接受艺术熏陶,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学会感受美、创造美,无论是钢琴、声乐、舞蹈、还是书法、绘画、手工,专业教师循循善诱,尽职尽责,从零起点到高级分层教学,带您一步一步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世界的真、善、美。
 围棋十诀: 不得贪胜,入界宜缓。 攻彼顾我,弃子争先。 舍小就大,逢危须弃。
        慎勿轻速,动须相应。
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精彩课堂
·高  级
   幼儿教育是生命的基石,有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未来的人格才会
   健全。因此,必须强化对孩子的一种责任——协助孩子独立成长。
   ——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和魅力。

精彩课堂
 
精彩课堂
 
  ·儿童安全活动 ·动感儿歌 ·故事城
  ·汉字奇境 ·小学语文课本剧 ·彩艺折纸
  ·英文小天才 ·华夏古诗精选 ·儿童世界民谣
  ·中外儿童民谣 ·说唱童谣  
精彩课堂
·被骗的狼
·聪明的狐狸
·狗的故事
·猴子的心
·狼拔牙
·狼与老太婆
·老虎跳井
·厉害的老猫
·驴和狗
·猫鼠之仇
·青蛙戏虎
·傻瓜熊
·兔导师
·小龟飞飞
·小蜜蜂
·摇尾巴的狼
·自我感觉

 

        进入乐园>>
 
 
  当您轻松地打开“婴幼儿启蒙”网页的瞬间,我们彼此间就开始了真诚的对话,话题的主线离不开孩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制定的美国教育十点计划中提出“从孩子有生命的第一天起,学习就开始了”。家长朋友,您的学习开始了吗?学习中有良师的指导和益友的帮助吗?当种种困惑像一座必须攀登的大山,您到哪里去寻找登山的绳索呢?
  不必苦恼,康蒂儿学校能帮助您,她就像是你苦苦建筑的登山绳索,能使您更安心,更舒适地与宝宝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位中国母亲眼中的日本保育园          一位中国母亲眼中的日本保育园(一)
                          张 榕
    5年前,我和爱人一起在日本自费留学。由于白天要工作和学习,就将6个多月的孩子送进了保育园(托儿所),至今已2年多。亲眼目睹了日本的保育员,有许多事令我惊讶、感叹、抵触、佩服。我在与保育园的频频接触中,时常有心去观察、思考、比较中日两国在带孩子方面的不同。现在我把一些见闻和感受写出来,如能引起朋友们的兴趣和思考,我将感到十分高兴。
    日本的幼教机构有两种:幼稚园和保育园。幼稚园属教育机构,归文部省管辖,不论父母是否工作,满3岁或4岁的儿童(因园而异)都可入园,在园时间原则为每天4小时,不论家庭收入多寡都收一定的保育费。保育园则属儿童福利机构,归厚生省(负责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管辖,入园条件是父母双方都工作或因其他原因白天无法照看的儿童。入园年龄一般为1岁至学前儿童,也有的收3个月或6个月的婴儿。保育时间原则上为8小时,特殊情况还可延长。保育园以家庭的不同收入为准计算收费,高收入的多交,低收入的少交,收入低于一定程度的免费。幼稚园与保育园教育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保育园的在园时间长,为避免孩子疲劳,其氛围更接近家庭。
    我的小孩入的是保育园,入园时还不满7个月,在零岁班。班里共有9个小孩,都是不满1岁或1岁多一点的孩子,有3位老师。保育园的老师要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取得资格才能任职。入园的第一、二个星期是适应保育,第一天只送一个小时,根据孩子的适应情况,每天递增。几天后开始在园里吃午饭,然后再练习在园里睡午觉。这两大关都过了,才开始正常保育,不管几岁的孩子入园,都要经过适应保育这一过程。
为什么孩子吃偏硬的食物?
    我送孩子入园后感到吃惊的第一件事。发生在第4天孩子首次在保育园吃午饭时。老师让我一起去给孩子喂饭,以便让我了解孩子在保育园吃饭的情况,同时也想知道我平时是怎样喂饭的。饭菜一端上来,我就傻眼了,是正儿八经的三菜一汤:鱼肉、生西红柿、烤茄子、豆芽豆腐汤,再加一碗稠米粥。鱼肉和菜都切成了小块,豆芽连切也没切,而且看上去都不是很软和。我在家里给他吃的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喂糊状食品:稀饭、很烂的面条、鸡蛋黄等,从未吃过块状的。老师也许看出我的神色有点不对,对我解释说,别的孩子吃的是炒茄子,你的孩子还小,茄子是烤的,加了一点酱油。我听了哭笑不得,无可奈何地开始给孩子喂饭,喂的方式还象喂米饭糊一样。一口接一口地往他嘴里塞:孩子也象吃米饭糊一样,一口接一口往下咽,根本不嚼。结果吃到一半时,吃进全部的吐了出来。回家我把这事当新闻讲给爱人和其他中国朋友,他们也都觉得新奇,但也都说入乡随俗,没有办法:就这样,我每天送孩子到保育园,每天担心他拉肚子。检查孩子的大便,经常看到有成形成块的东西,有时还有花生、玉米等。可他始终没有拉肚子,也就渐渐放心了,在家里也开始给他吃多种较硬的东西。
    日本人为什么给这么小的孩子吃硬东西呢?通过与老师、日本孩子的家长交谈,并翻阅育儿知识丛书。才知道,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咀嚼动作对婴儿的发育非常重要,即便没有牙,牙床也有相当的咀嚼能力。咀嚼可锻炼牙床,促进颌骨的发育,也有助于牙齿的萌生。咀嚼动作还可刺激脑神经,促进脑的发育。在日本,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食品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上出现了被称为“不会咀嚼”的孩子。所以日本现在普遍提倡从小给孩子吃偏硬的食品,以锻炼其咀嚼能力。商店里还专门出售一种硬梆梆的婴儿饼干,我也买来试了试,自己先尝尝,硬得我都咬不动。可是没有牙的孩子慢慢咀嚼,会象蚂蚁啃骨头似的,一点点把它吞咽下去。长牙的孩子尤其喜欢这种饼干,一啃就是老半天。
    现回想起来,真得感谢日本保育园那些令我吃惊的饭菜,由于从小开始锻炼,孩子很早就可跟大人吃一样的饭菜。孩子1岁零2个月我带他回国探亲时,已基本能和大人一起吃饭,什么红烧牛肉、白煮羊肉,一块一块撕给他,都吃得很香。现在我的孩子才两岁半,大块的鸡,鸭、鱼、肉、菜都能吃,消化一直很好,极少闹肚子。
少给孩子穿衣服锻炼御寒力
孩子送保育员后更让我吃惊和难以接受的是少给孩子穿衣服。
日本人主张孩子穿的衣服要少于大人,认为从小少穿衣可以锻炼皮肤,增强体质。因为天气变凉时若穿得少,“人体的空调”——毛孔就会时而扩张,时而收缩,使身体的调节能增强。如果冷天穿得暖暖和和的,孩子会变得弱不禁风。御寒不光靠穿衣,还要调动身体内的抗寒能力。孩子活动量大,爱出汗,穿得多了出汗后反而更冷。这些听起来颇有道理,与中国“春捂秋冻”的说法也有些类似。但我真正从内心接受,却是在很长时间以后。这主要是因为穿得实在太少了。
    少穿衣到什么程度呢?以我的小孩先后所上的两个保育园为例,孩子一年四季不穿袜子,穿短裤衩(零岁之间穿一条长裤),冬天在室内只穿内衣、长袖衬衫加一件薄薄的绒坎肩,外出时再套上件薄绒衣。象国内冬天里孩子一外出就穿得厚厚实实、口罩围巾一样不能缺的情况,在日本我从未见过。孩子一进保育园室内就要脱鞋,如果再不穿袜子,不就等于光着脚吧?虽说零岁及一岁班的房间中央铺有一块地毯,但四边都是木板,而室外走廊则是涂着漆的水泥地,我穿着袜子踩在上面都觉得冰凉,俗话说:“寒从脚入”,这还了得!所以一开始,袜子问题成了我的一大心事。老师说,来园前穿着袜子可以,到了以后要脱下来。有时我就故意装作忘了脱去整理东西,可还没等我离开保育室,老师就给脱下来递给我了,真是没办法。老师倒也很坦率,说:“如果你接受不了这种做法,回家后可以穿。”那段时期,我去接孩子总是先摸摸脚凉不凉(多半是凉的),赶快先给穿上袜子。同班一个台湾小孩子的妈妈也说:“太可怕,太可怕!”看来给孩子多穿衣服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习惯吧!
    是不是东京的天气不冷呢?也不是,零度以下气温很少,比国内北方要暖和,但冷时最高气温也就3-4℃左右。这种天气里孩子也照样短裤一条。用我爱人的话说:“三九天穿裤衩,你小子可真抖起来了!”穿这么少孩子不感冒吗?也感冒,但与穿得少并无必然联系。感冒主要是因为孩子年龄小,抵抗力弱,还有保育园里互相传染。第一年冬天没少感冒,我想感冒一次过后就要多穿点衣服,生怕再病。可保育园里根本没有这一说,病好了,照样穿那么一点。保育园室内有暖气很暖和,但室外却是寒风嗖嗖,孩子在室外游戏有时连外套都不穿。在园内午睡前后,孩子都是在室外换睡衣,一年四季,风雪无阻。尤其大冬天孩子午睡后从热被窝里出来也得在外面换衣服,我真觉得不可思议。那年冬天我整天提心吊胆,就怕孩子生病,病一次就更怕下一次。到了第2年冬天就好多了,我也看惯了,孩子也冻惯了,生病次数大大减少。我这才基本上接受了这种近似残酷的“冷冻法”。现在看这个办法的确有它的好处,由于孩子从小冻出来了,所以冷点儿,热点儿,多穿点儿,少穿点儿,都无所谓;睡醒了受点凉也没关系。而且皮肤的许多部分,特别是腿,因为成年露在外面,皮变得黑而粗,在石头上碰一下,也只是留一道白印而已。
    1991年科我带着孩子回济南过春节。回国期间孩子比在日本穿得多了,短裤换成了长裤,上身多了一件绒衣,可与周围的孩子相比还是少得可怜。出去遇上熟人,甚至不认识的人,都说这孩子穿得太少了。可住了一个月什么病也没得。每天我差不多都带他在室外玩一两个小时,有时鼻子腮帮子冻得通红,但他从未喊过冷,也从不主动提出要回家,表现出了相当强的适应能力。
    通过吃饭,穿衣这两件事,我感觉日本人对孩子从小进行锻炼的观念是很强的,孩子看上去弱小,但有着很大的潜在能量,就看大人怎么去调动了。中日两国国情、习惯不同,日本的做法在国内未必可行,但我觉得他们这种锻炼孩子的观念是非常可取的。
月亮班课堂 星星班课堂 贝贝班课堂